跳转至

5 Whys (五问法)

在处理日常问题时,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“治标不治本”的怪圈:我们修复了一个问题,但没过多久,同样的问题又以同样或类似的方式再次出现。这通常是因为,我们只是处理了问题的表面症状,而没有触及导致它发生的根本原因5 Whys(五问法),是一种极其简单、但又异常深刻的根本原因分析(Root Cause 分析, RCA)技术。它由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,是丰田生产系统(TPS)中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。

五问法的核心思想在于,通过对一个已发生的问题,进行连续、迭代地追问“为什么?”,层层深入,像剥洋葱一样,直到找到那个如果被解决,就能彻底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、最底层的根本原因。它并非严格地要求必须问满五次,有时可能三次就能找到根源,有时可能需要更多次。其精髓在于这种刨根问底、不满足于表面答案的追问精神。它是一个将团队的焦点从“谁的错?”转向“为什么会发生?”,从“救火”转向“防火”的强大思维工具。

五问法的逻辑链条

五问法的过程,是构建一个清晰的、从症状到根源的因果关系链条。每一个“为什么”的回答,都构成了下一个“为什么”的主体。

如何进行一次五问法分析

  1. 第一步:组建团队,明确问题

    • 召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、了解实际情况的一线人员组成一个小组。
    • 用清晰、客观的语言,共同写下一个准确的问题陈述。例如,“2023年10月26日上午10点,客户订单系统的服务器崩溃了。”
  2. 第二步:开始连续追问“为什么?”

    • 第一个“为什么?”:针对问题陈述,提出第一个“为什么?”

      • :“为什么客户订单系统的服务器会崩溃?”
      • :“因为服务器的CPU使用率达到了100%。”
    • 第二个“为什么?”:将上一个回答作为新的问题主体,继续追问。

      • :“为什么服务器的CPU使用率会达到100%?”
      • :“因为数据库中的一个SQL查询任务,进入了无限循环。”
    • 第三个“为什么?”

      • :“为什么这个SQL查询会进入无限循环?”
      • :“因为该查询在处理一种特殊的用户数据类型时,存在一个逻辑缺陷。”
    • 第四个“为什么?”

      • :“为什么这个存在逻辑缺陷的代码,会被发布到生产环境?”
      • :“因为我们的代码审查(Code Review)流程,没有覆盖到这种特殊的测试用例。”
    • 第五个“为什么?”

      • :“为什么我们的代码审查流程会存在这样的疏漏?”
      • :“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、包含所有必要检查项的代码审查清单(Checklist)。”
  3. 第三步:识别根本原因并制定对策

    • 识别根本原因:在上述例子中,根本原因被识别为“缺乏标准化的代码审查清单”。这是一个流程层面的问题。如果我们只修复了那个SQL的逻辑缺陷(第三个“为什么”的答案),那么未来很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类似的、未被充分测试的代码问题。
    • 制定对策:针对根本原因,制定一个具体的、可执行的纠正措施。例如,“由技术负责人牵头,在本周内,创建一份包含数据库性能、安全性和边界条件测试等内容的标准代码审查清单,并要求所有团队在未来都必须遵循。”

应用案例

案例一:华盛顿杰斐逊纪念堂的石墙腐蚀问题

  • 问题:纪念堂的石墙受到了严重的腐蚀。
  • 为什么?(1) 因为清洁工人过于频繁地使用高强度的清洁剂来冲洗墙壁。
  • 为什么?(2) 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,不得不频繁清洗。
  • 为什么?(3) 因为纪念堂周围聚集了大量的燕子,它们以在此繁殖的蜘蛛为食。
  • 为什么?(4) 因为大量的蜘蛛被纪念堂的灯光所吸引,它们喜欢在黄昏时分聚集在光亮的地方结网。
  • 为什么?(5) 因为纪念堂的照明系统,被设定在日落前一小时就提前开启。
  • 根本原因:照明系统的开启时间设置不当。
  • 解决方案:将纪念堂的灯光开启时间,调整为日落之后。这个简单的、流程性的改变,从根本上解决了石墙的腐-蚀问题。

案例二:生产车间地面上有一滩油

  • 问题:车间地面上有一滩油。
  • 为什么?(1) 因为一台机器的油管接头在漏油。
  • 为什么?(2) 因为那个油管接头的密封垫圈老化、开裂了。
  • 为什么?(3) 因为公司采购了一批质量不佳的廉价密封垫圈。
  • 为什么?(4) 因为公司的采购政策,唯一的要求就是“最低价格中标”。
  • 为什么?(5) 因为采购部门的绩效,只与他们为公司“节省”了多少采购成本挂钩,而与备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无关。
  • 根本原因:不合理的采购部门绩效考核制度。
  • 解决方案:修订采购政策和绩效制度,将供应商的质量、可靠性和长期成本,都纳入到评估体系中。

案例三:一个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不及格

  • 问题:小明在数学期末考试中不及格。
  • 为什么?(1) 因为他在考前的最后一周才开始复习,时间根本不够。
  • 为什么?(2) 因为他平时上课的内容就没怎么听懂。
  • 为什么?(3) 因为他上课时总是忍不住玩手机,注意力不集中。
  • 为什么?(4) 因为他对数学这门课从根本上就感到很厌烦,提不起兴趣。
  • 为什么?(5) 因为他在初中时,曾因一次数学考试失败而被老师严厉批评,从此对数学产生了心理阴影和畏惧感。
  • 根本原因:早期的负面学习体验,导致了心理上的障碍。
  • 解决方案:可能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建立自信,并从更基础、更能让他产生成功体验的知识点开始,重新建立他对数学的兴趣。

五问法的优势与挑战

核心优势

  • 简单易用:不需要复杂的统计工具或专业知识,任何团队都可以快速上手。
  • 直达根本:能够帮助团队穿透问题的表面症状,找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、高杠杆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促进理解,而非指责:将焦点从“谁犯了错”,转移到“为什么流程会允许错误发生”,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健康的、对事不对人的解决问题文化。

潜在挑战

  • 可能存在多个根本原因:对于复杂问题,其根本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,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。在这种情况下,五问法可能会过于简化问题。
  • 依赖于参与者的知识:分析的深度,高度依赖于参与团队对实际流程和情况的了解程度。
  • 可能在中途停止:团队可能会在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、但并非最根本的原因时,就停止了追问。

延伸与关联

  • 鱼骨图(石川图):当一个问题可能由多个不同领域的、并行的原因共同导致时,可以先用鱼骨图来系统性地发散和梳理所有可能的潜在原因,然后再对其中几个最可疑的原因,分别进行五问法的深度挖掘。
  • 精益生产(Lean Production)六西格玛(Six Sigma):五问法是这两种质量和运营改进方法论中,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时最常用、最基础的工具之一。

来源参考:五问法作为丰田生产系统(TPS)的基石之一,其理念由丰田佐吉提出,并由大野耐一(Taiichi Ohno)在其工作中发扬光大。它是精益思想中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文化的核心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