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动研究¶
在传统研究中,研究者通常扮演着一个客观、疏离的“观察者”角色,而研究对象则是被动地被“研究”。行动研究(Action Research) 彻底打破了这一壁垒,它是一种将“研究”与“实践”紧密结合、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变革的循环性探究过程。其核心理念在于,知识不应仅仅被“发现”并束之高阁,而应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行动中被“创造”和“应用”。
行动研究不是由外部专家为实践者开出的“药方”,而是由实践者亲自参与(通常与研究者合作),对自己所处的工作情境(如一个教室、一个社区、一个组织)进行系统性的诊断、反思、行动和评估。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“我们如何才能改善我们当前的工作/处境?” 因此,行动研究具有强烈的情境性、参与性、协作性和循环往复的特征,它既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,更是一个改造世界的过程。
行动研究的“行动-反思”螺旋循环¶
行动研究的灵魂在于其不断迭代的螺旋式循环过程。每一次循环都包含着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,这个循环会不断重复,每一次都让实践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一层,让改进的行动更有效一点。
最经典的行动研究螺旋模型由库尔特·勒温(Kurt Lewin)提出,并被后人不断发展:
如何组织一次行动研究¶
-
识别一个值得关注的“实践难题”
行动研究始于实践者对自己工作中感到的困惑、不满或希望改进的地方。这个问题必须是具体的、真实的,并且是实践者自己有动力去解决的。例如,一位教师发现“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不高”。
-
组建合作团队并进行初步诊断
邀请所有与该问题相关的利益方(如其他教师、学生代表、研究者)组成一个合作小组。团队共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诊断,分析其可能的原因。
-
第一轮循环:计划、行动、观察、反思
- 计划:团队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——“小组辩论赛”,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。
- 行动: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这位教师在她的课堂上实施了四次“小组辩论赛”。
- 观察:在此期间,她通过课堂录像、学生访谈和自己的教学日志,收集了关于学生参与度、发言质量和感受的数据。
- 反思:团队共同分析数据发现,虽然整体参与度显著提高,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依然很少发言。同时,辩论赛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。
-
进入下一轮循环
- 重新计划:基于上一轮的反思,团队对方案进行了修正。新方案调整为“课前线上分组讨论 + 课上代表总结陈词”,并为内向学生设置了“线上书记员”等不同角色。
- 再次行动、观察、反思……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,直到问题得到满意解决,或者团队对该问题形成了深刻的理解。
应用案例¶
案例一:教师专业发展
- 场景: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希望提高学生对“函数”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。
- 应用:她与大学的数学教育研究者合作,发起了一项行动研究。她们共同设计了一套基于现实生活情境(如手机话费套餐)的教学方案(计划),并在课堂上实施(行动)。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、测验成绩和课堂讨论(观察),她们发现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确实加深了,但对符号运算能力提升不大(反思)。在下一轮循环中,她们对方案进行了调整,增加了符号运算的针对性练习。
案例二:社区发展与赋能
- 场景:一个老旧社区的居民普遍抱怨社区公共空间缺乏活力,邻里关系淡漠。
- 应用:几位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代表一起,发起了“社区花园”行动研究项目。他们共同规划了一片荒地(计划),并组织居民一起动手改造、种植(行动)。在过程中,他们通过访谈和活动记录,观察到居民的参与感和邻里互动显著增加(观察)。在项目总结会上,大家反思了成功经验,并决定将这种模式推广到社区的其他公共空间改造中(重新计划)。
案例三:组织流程改进
- 场景:一家软件公司的开发团队发现,他们的产品发布流程过于冗长,经常导致延期。
- 应用:团队决定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优化流程。他们首先绘制了现有的流程图,识别出瓶颈(计划)。然后,他们决定在下一个发布周期中,试行“持续集成”这一新方法(行动)。通过追踪代码提交频率、Bug数量和发布时间等数据(观察),他们发现新方法显著缩短了发布周期(反思)。于是,团队决定在全公司推广这一成功实践。
行动研究的优势与挑战¶
核心优势
- 直面真实问题:研究直接源于实践,旨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真实、具体的问题。
- 赋能实践者:将实践者从被动的“被研究者”转变为主动的“研究者”,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反思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-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:在行动中检验理论,在反思中发展理论,有效地连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。
- 推动可持续变革:由于变革是由内部人员自下而上推动的,因此更容易被接受,也更具可持续性。
潜在挑战
- 严谨性与客观性: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参与者,如何保持研究过程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客观性,是一个持续的挑战。详细的过程记录和团队协作是保证严谨性的关键。
- 时间与精力的投入:行动研究需要实践者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,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、反思和讨论。
- 结论的概括性:行动研究的结论通常是高度情境化的,其目的并非为了产生普适性的理论,而是为了改善特定的实践。因此,其研究结果很难直接推广到其他情境。
延伸与关联¶
- 定性研究:行动研究在数据收集中大量使用访谈、观察等定性方法。
- 批判理论(Critical Theory):某些流派的行动研究(如批判行动研究)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,旨在揭示和挑战不平等的权力结构,推动社会解放。
- 精益(Lean)与敏捷(Agile):在企业管理领域,精益思想中的PDCA(Plan-Do-Check-Act)循环以及敏捷开发中的迭代思想,都与行动研究的螺旋循环理念高度契合。
来源参考:库尔特·勒温(Kurt Lewin),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,被广泛认为是“行动研究之父”。斯蒂芬·凯米斯(Stephen Kemmis)和罗宾·麦克塔格特(Robin McTaggart)的著作对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模型有重要发展。在教育领域,约翰·埃利奥特(John Elliott)和劳伦斯·斯坦豪斯(Lawrence Stenhouse)是推动“教师作为研究者”运动的关键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