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旅程图¶
当我们设计一个产品或服务时,很容易陷入对单个功能或界面的孤立思考中,而忽略了用户与我们互动的完整、端到端的体验。用户旅程图(User Journey Map) 正是为打破这种“隧道视野”而生的强大可视化工具。它以讲故事的方式,系统性地描绘出一个特定的用户画像(Persona),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目标,而与你的产品、服务或品牌进行交互的完整过程。它不仅记录了用户在每个阶段的行为步骤,更重要的是,它深刻地揭示了用户在整个过程中的思想、感受和痛点。
用户旅程图的核心价值在于,它迫使我们从用户的视角出发,去审视和体验我们自己所提供的服务。它将一个原本碎片化、不可见的体验过程,转化为一张清晰、直观、充满共情的可视化地图。通过这张地图,团队可以一目了然地识别出体验中的高峰和低谷,找到导致用户流失的关键障碍点,并发现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创新机会。它是一座连接产品与用户真实情感世界的桥梁。
用户旅程图的核心构成要素¶
一张标准的用户旅程图,通常像一个横向的泳道图,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核心的构成部分:
- 用户画像(Persona):这张旅程图的主角是谁?在图的开始,必须清晰地定义这张图是关于哪个核心用户画像的。不同的用户,其旅程可能截然不同。
- 场景与目标(Scenario & Goals):这位用户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场景下?他/她希望通过这次旅程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?例如,“一位忙碌的上班族(Persona),希望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(Scenario),为家人预定一份周末的晚餐(Goal)。”
- 旅程阶段(Journey Phases / Stages):将整个端到端的旅程,分解为几个主要的、逻辑连续的阶段。例如,对于一次电商购物旅程,阶段可能包括:认知 -> 考虑 -> 购买 -> 等待 -> 收货 -> 使用/售后。
- 行为/触点(Actions / Touchpoints):在每个阶段,用户具体会做些什么?他们会通过哪些渠道或触点(如社交媒体、App、客服电话、实体店)与你进行互动?
- 思想(想法):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用户的脑子里在想什么?他们有哪些疑问、期待或内心独白?
- 感受/情绪(Feelings / Emotions):这是旅程图的灵魂。用一条情绪曲线来描绘用户在每个阶段的情绪起伏,是感到愉悦、困惑、焦虑,还是沮丧?这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体验中的“痛点”和“爽点”。
- 痛点与机会(Pain Points & Opportunities):基于以上的分析,在每个阶段,清晰地识别出导致用户负面情绪的关键障碍(痛点),并基于此进行头脑风暴,提出相应的改进机会。
用户旅程图模板¶
如何创建一张用户旅程图¶
-
第一步:明确目标与范围
首先要明确,我们为什么要创建这张旅程图?我们希望解决什么问题?然后,确定这张图所要描绘的用户画像和具体场景。
-
第二步:收集用户数据
旅程图必须基于真实的用户研究,而非团队的凭空想象。数据来源可以包括:用户访谈、可用性测试、问卷调查、客户支持记录、网站分析数据、社交媒体评论等。
-
第三步:组织工作坊,共创旅程图
召集一个跨职能的团队(包括产品、设计、研发、市场、客服等),将收集到的所有用户洞察(可以用便利贴的形式)都带到会议室。团队一起,以讲故事的方式,共同梳理和定义旅程的各个阶段、以及用户在每个阶段的行为、思想和感受。
-
第四步:绘制情绪曲线,识别关键时刻
共同绘制出用户的情绪曲线,识别出那些决定用户体验成败的关键时刻(Moments of Truth),特别是那些情绪的最低谷(痛点)和最高峰(爽点)。
-
第五步:发现机会并确定行动计划
针对识别出的每一个关键痛点,进行头脑风暴,提出具体的、可行的改进机会。最后,对这些机会进行优先级排序,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待办事项或行动计划。
应用案例¶
案例一:改善机场的旅客体验
- 场景:一家机场管理公司希望提升旅客的整体满意度。
- 应用:他们绘制了“首次从本机场出发的国际旅客”的用户旅程图。通过分析,他们发现最大的痛点发生在“安检”和“寻找登机口”这两个阶段,旅客普遍感到焦虑和困惑。基于此,机场增加了更清晰的指引标识、引入了智能安检通道以缩短排队时间,并在App中增加了登机口位置的实时导航功能。
案例二:优化在线课程的学员完课率
- 场景: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发现,很多用户购买了课程,但中途就放弃了学习。
- 应用:通过绘制“在职学员学习一门编程课”的旅程图,他们发现,学员的情绪在课程的第三周左右会跌入谷底,因为此时课程难度加大,且学员容易因工作繁忙而打乱学习节奏。针对这个痛点,平台设计了“班主任督学服务”、“学习小组”和“在第三周推送鼓励性徽章”等干预措施,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完课率。
案例三:提升一家银行的开户流程
- 场景:一家传统银行希望优化其线上的新用户开户流程。
- 应用:旅程图显示,用户在“上传身份证明”和“阅读冗长的用户协议”这两个步骤时,感到非常不耐烦和不信任,导致了大量的用户流失。为此,银行简化了协议内容,并开发了通过NFC直接读取身份证信息的便捷功能,使得整个开户流程的顺畅度和转化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。
用户旅程图的优势与挑战¶
核心优势
- 建立全局视角:帮助团队打破部门墙和功能孤岛,从一个整体的、连贯的视角来审视用户体验。
- 强大的共情工具:能够让团队成员,特别是工程师和管理者,直观地感受到用户的真实情绪和痛点。
- 有效识别问题与机会:清晰地暴露出现有流程中的断点和障碍,并为创新提供了明确的焦点。
- 促进团队协作与共识:共创旅程图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、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齐用户认知、达成共识的团队活动。
潜在挑战
- 代表性问题:一张旅程图通常只代表一个用户画像和一个场景,需要创建多张图才能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。
- 基于真实研究:如果缺乏真实、深入的用户研究作为基础,旅程图就可能变成一厢情愿的“幻想地图”。
- 需要持续更新:随着产品和服务的迭代,用户的旅程也会发生变化,旅程图需要被视为一个“活的文档”,定期进行更新。
延伸与关联¶
- 用户画像(Persona):是创建用户旅程图的前提。没有清晰的用户画像,旅程图就失去了主角。
- 服务蓝图(Service Blueprint):可以看作是用户旅程图的“后台视角”。当旅程图描绘了用户在前台的体验后,服务蓝图则进一步向下延伸,详细描绘了为了支撑这些前台体验,后台的人员、系统和流程是如何运作和交互的。
- 同理心地图(Empathy Map):是一个更聚焦于深入挖掘单个用户内心世界的工具,常被用作创建用户画像和旅程图前期的素材收集和共情练习。
来源参考:用户旅程图作为用户体验设计(UX)领域的核心工具,其概念和实践在不断演变。Adaptive Path的联合创始人Jesse James Garrett在其著作《用户体验要素》中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。Nielsen Norman Group(NN/g)等权威机构对如何创建和使用用户旅程图有大量的实践指南和文章。